主題文章 | 顛覆建築界 無法定義的設計天才

設計頑童、設計鬼才,甚至是現代達文西等的美譽,都屬於這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天才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

(Image)

別於專精於某些領域的設計或藝術專才,Thomas Heatherwick身兼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等多重身份,創作領域更是範圍廣闊,從建築到傢俱、雕塑都能看到他精彩的作品。

無設限的創作能量來自於他多元的求學經歷,在曼徹斯特理工大學完成3D設計的學習後,他又轉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傢俱設計,從製程和材料著手,學生時代就開始挑戰創新。

他於1994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十年後他以業內最年輕的設計師之姿榮獲菲利普親王設計師大獎,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成為英國皇室御用工業設計師。在Thomas Heatherwick嶄露頭角到獲得皇家大獎的這短短十年間,他捨棄傳統思維,無視設計學科的傳統分類,提倡「在單一實踐中結合建築、設計及雕塑」,可以說他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用自己的方法在創造世界。

(Image)
用創意改造舊城指標  原來設計也能這樣玩
滾橋(The rolling Bridge)是Thomas Heatherwick 在2002年受邀參與派丁頓盆地改造計畫時創造出的另一件腦洞大開的作品。他利用水力學設計出這座特別的橋樑,平時是可隨意移動的八角形輪狀裝置,每週五中午會定時打開來連結運河兩側,成為交通便道。與其說這是一座建築,更像是一座流動藝術品,成為當地新地標、全球最獨特造型的公共建築之一。
 
 
(Image)
肩負國家期待  用空間反思生命起源

2010年,年僅四十歲的Thomas Heatherwick接下上海世博英國館的設計重任,在緊縮的預算和有限空間中如何透過建築傳達出英國對於世界的展望和期許,是艱難的挑戰。他選擇了從材質著手,希望這個空間成為一個讓大眾休息、喘口氣的憩所,象徵生命、綠地和人類反思的「種子聖殿」就在這樣的概念下驚艷問世,也成為Thomas Heatherwick這個名字開始為世人所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這件作品如其名,以植物種子與光源展示為題,Thomas Heatherwick將25萬顆由千年種子銀行提供的植物種子放入六萬根細長透明的壓克力條中,這樣的設計巧妙地將自然光源引入室內,使得建築外觀呈現出近似方型花蕊的植物型態,既柔軟又神聖的精神性意象,引領人們深度端詳、思考植物生命的原點,也讓英國館獲得「蒲公英館」的可愛別名。

(Image)
揣想未來學校樣貌  自由的學習搖籃

在英國館設計聲名大噪後,Thomas Heatherwick工作室在世界級的競圖案中脫穎而出,獲得為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興建教學中心的機會。校方希望這棟建築是為數位世代創造的學習載體,同時空間規劃期待能成為新時代教育模式的搖籃,讓學生能自由共學,在開放環境中茁壯。

(Image)
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Learning Hub)的設計主題定調為「自由」,整棟建築呈現多個塔樓量體圍聚而成的奇特樣式,Thomas Heatherwick為建築規劃了無數個出入口,四周圍都有通道能進入中庭,而中庭空間則將所有獨立的建築體串連起來,這樣的設計是順應新加坡高溫潮濕的氣候,搭配塔樓教室四面八方的通風口,讓氣流得到最大的循環效應。別於傳統方正的建築,這棟教學中心在每一層都規劃了11個自由空間環繞中庭,像是一個個豆莢,內裝佈置也十分靈活,師生們能圍繞桌子學習、工作、交流,讓師生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互為彼此的夥伴。
(Image)
不願被貼標籤  每次的設計都為了讓世界更美好

Thomas Heatherwick從不拘泥於特定設計形式或風格,可以說他的設計標誌就是不按常規而行。因為對他來說,每件案子都從零開始,因地制宜、因使用者需求而發展,所以每件專案都是全新的點子和設計脈絡。

 

他希望多年後大家看見他的作品,不會為他掛上一個標籤,這同時也是他創作的初衷,保有好奇心和豐沛的創造思維,回歸初心,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嘗試解決問題,讓事物、空間、使用者因設計而變得更美好!

 

圖片提供/Heatherwick Studio  撰文/劉懿萱

全文閱讀 https://reurl.cc/8XvpzR

文章授權 時尚家居 Hous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