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居家與商業空間設計中,「軟裝設計」正逐漸取代傳統硬裝成為空間的靈魂。光有牆面、地板與天花板是不夠的,真正讓人一走進就感到舒適與驚喜的,是家具搭配、布藝選擇、燈光氛圍與植栽配置,這些可變、可替換、具有生活感的軟裝元素。
隨著居家坪數縮減、租屋與換屋頻繁、遠端工作普及,以及環保永續設計的興起,「輕裝修、重軟裝」已成為室內設計的新趨勢。相比費時費工的硬裝,靈活多變的軟裝更能快速打造理想空間,達成「好住、好看、好更新」的設計平衡。
本文將以設計師視角,系統解析 什麼是軟裝設計、為什麼在 2025 年更重要,並深入探討 五大軟裝設計趨勢亮點、居家與商業空間的軟裝風格應用、以及實用的 軟裝佈置技巧與避坑指南。
最後,我們將提供完整流程:從風格定位、家具選品到空間佈置與後續更新,幫助您在軟裝設計規劃 中輕鬆掌握方向,打造屬於自己的高質感生活空間。
2025 年軟裝設計的五大趨勢亮點
軟裝設計的風格與場域應用
常見錯誤與避坑指南:軟裝佈置實務建議
如何開始您的軟裝設計流程:工具、素材與佈置步驟
總結|打造可變又有溫度的理想空間
常見問題 FAQ
什麼是軟裝設計?為什麼比以往更重要
軟裝 vs 硬裝 :定義差異
「硬裝」指的是施工量大、改動成本高、後期難以變更的結構性工程,例如隔牆、地坪、天花板、水電系統、固定櫃體。相比之下,「軟裝設計」聚焦的是可替換、設計彈性大、可以輕鬆更新或改造的元素,例如:家具、織品、燈具、裝飾品、植栽。
從設計師的角度看:硬裝,通常是「搭建起框架」;而軟裝則像「讓這個框架活起來」。如果只有結構、沒有氛圍,空間很可能顯得冷硬、機械、缺乏溫度。軟裝則能透過質感、色彩、擺放、材質觸感,讓一個房子變成您想要的「家」。
軟裝的主要構成元素
在實務操作中,我們會把軟裝細分成若干元素:
-
大型家具:例如沙發、餐桌、書桌、床、衣櫃(雖然衣櫃有時也屬於硬裝/半硬裝,但在設計上可遷移、改動的櫃體算軟裝範圍)。
-
織品/布藝:窗簾、地毯、抱枕、床頭靠墊、布面裝飾,這些對於視覺與觸感影響極大。
-
燈具/照明配件:吊燈、壁燈、檯燈、氛圍燈、軌道燈,照明不只照亮,更營造氛圍。
-
裝飾配件:畫作、擺飾、小物件、書籍、收藏品、鏡子。這些給空間「風格、故事、個性」。
-
植栽與自然元素:室內植物、花藝、自然材質(木、竹、藤、石材)的小範圍應用。這些元素讓空間「有生命」。
「佈置好軟裝,就是讓空間像呼吸一樣自然。」也就是說,這些元素不是點綴,而是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願意「住」下去、可以「舒服地」住下來。
為什麼現代居家/商業空間越來越重視軟裝
幾個趨勢推動軟裝設計的重要性上升:
-
都市化、小坪數趨勢:越來越多住宅坪數縮小,租屋、換屋頻繁,屋主更希望空間靈活。傳統硬裝一次投入、改動成本高,不再是唯一選項。
-
生活方式變化快:遠端工作、混合型用途(居住兼辦公)、共享空間,都要求室內配置具備彈性。軟裝正好可快速更新以適應新需求。
-
環保與可持續設計興起:設計師與屋主越來越在意材質是否環保、是否可回收、是否可變動。固定硬裝改動耗能高、浪費大,軟裝的替換與更新更為環保。
-
成本控制與施工時程壓力:設計師常建議:先簡單硬裝,再用軟裝迅速完成「好住感」。這樣能縮短工期、降低風險、提升迴響。
簡單說:軟裝設計從「點綴」升級成「空間策略」,在靈活性、成本、更新頻率這三點有彈性優勢。它不只讓空間好看,更讓它好「用」、好「變」、好「舒適」。
軟裝如何影響空間氛圍與使用者體驗
軟裝不是把「好看的東西」丟進去就可以。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材質、色彩、比例與動線,營造出符合生活方式、讓人願意在此待下來、即便只是「躺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氛圍。
例如:
-
織品的觸感差異(例如麻布 vs 光滑棉緞)能立刻改變空間的感受。
-
燈光的柔和/硬朗會影響人待的時間長短。
-
植栽與自然材質能帶進「戶外感」,讓人在室內也感受自然連結。
-
家具比例與空間比例對使用者動線、視覺開闊度、心理壓迫感都有影響:如果沙發太大、離牆太近,人會覺得壓迫;如果家具太小、人站起來感覺空蕩,也不舒服。
總的來說,軟裝設計關乎「人」在空間中的體驗,而不只是「物」的堆疊。作為設計師,設計的第一步是理解顧客的「生活方式」,然後再讓軟裝去承接這個方式,使之成為日常。
2025 年軟裝設計的五大趨勢亮點
在「軟裝」領域,2025 年有幾個特別值得注意的趨勢,值得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自然有機材質與色彩 —「返樸歸真」的美學
2025 年的設計語彙很清楚:自然、自然而然、有機、質感。設計師與屋主都愈來愈偏好像麻布、亞麻、回收木材、竹藤、天然石、手織布這些材料。原因一方面是環保意識、另一方面是觸感與視覺都比冷冰冰的合成材質更溫暖。
色彩上,「大地色系」持續當主流:米色、淺棕、橄欖綠、陶罐紅、霧粉色、泥灰色。這些色調能營造低調但有溫度的氛圍。據《Decorilla》指出:2025 年「earthy neutrals(大地中性色)」將是主流。 而在《Artsy》中也提到:2025 年的室內趨勢重點在於「自然與可持續材料」與「質地感」。
設計建議:如果您想打造高質感卻不過度浮誇的空間,可以在大型家具(沙發、餐桌)上先選中性色,再用小配件(抱枕、地毯、花藝)加入自然材質或顏色點綴。這樣整體視覺會更有層次。
多功能/模組化家具 — 小坪數與彈性空間的解決方案
當居住環境越來越被壓縮(尤其都市地區),空間如何「一物多用」成為關鍵。可延伸餐桌、沙發兼臥床、多用途收納櫃、可折疊家具這類模組化設計需求大增。這不僅是功能上的需求,更是對變化生活方式的預備(比如:家中成為辦公場域、夜間變臥室、白天為客廳)。
模組家具還帶來另外一個好處:更容易更新。當生活模式或審美改變時,不必整體大改硬裝,只需更換或調整家具即可。「輕改動、大效果」成為設計常見行動策略。
色彩與材質的新組合 — 流行色彩如何混搭、打破常規
雖然目前自然色調是主流,但設計師們也常嘗試突破:例如霧霾綠、霓虹藍、金屬銅色、酒紅、深松綠這類比較有個性的色彩,與天然材質(木、麻、藤)搭配,形成「個性+溫度」的對話。根據《Decorilla》,2025 年還會見到「warm metallics(暖金屬調)」與「black accents(黑色點綴)」的使用。
設計建議:想讓空間更有個性,可以採「主色 + 配色 + 點綴色」三色配比法。主色選溫暖中性色,配色選稍微跳但不刺眼的色彩,再用點綴色(例如霓虹藍抱枕)來活絡整體。材質方面,木質+麻織品+金屬塊面是一個簡單而高效的組合。
綠植與自然元素滲入室內 — 讓自然進來、讓家更有生命力
植栽在軟裝中的角色,已從「裝飾」逐漸升級為「場域策略」。設計師不只放盆栽,而是開始把「綠牆」、「室內垂直植栽系統」、「自然光與大面窗」作為設計的重要元素。根據《Artsy》,設計師選材越來越重視「可持續、自然、長壽材質」。
此外,《Colorado Homes》也指出:2025 年的設計主軸是「讓自然走進室內」。強調「植栽/自然」來提升「居住感」與「情緒舒適度」。 設計風格從極簡轉向更具人味與生活感的佈局。以柔和光線、圓潤線條、溫潤材質創造「可居、可感受」的空間,讓家更貼近日常。
設計建議:在規劃空間時,留下一塊「綠色夾縫」,例如窗邊、沙發旁、餐桌近側,用一兩株較高的綠植+一張小椅子或地毯,營造出「在室內也有戶外角落」的氛圍。同時,選擇材質如藤籃、竹編燈罩、原木桌面,也讓自然元素更深入軟裝層面。
「輕裝修、重軟裝」策略 — 用軟裝代替大工程、提升可變性與更新速度
在過去,裝修時往往一次投入大量硬裝,例如牆面顏色、地板材質、固定櫃體或電視背景牆等,但這樣的設計一旦決定,後續要變更成本高、施工時間長。
「輕裝修、重軟裝」的策略則反其道而行:讓硬裝保持中性基調與基本功能,把風格的主導權交給軟裝。家具、布料、燈具、掛畫、植栽等成為塑造空間氛圍的關鍵元素。當居住需求或風格偏好改變時,只需更換或重新搭配軟裝,即可快速煥新整體感受,大幅降低改造成本與時間。
正如《ELLE Decor》指出,2025 年的設計趨勢正從繁複硬裝轉向「以軟裝創造個性與情緒氛圍」的方向,「家具、織品與自然元素才是空間風格的主角」。這與輕裝修理念完全呼應,用可替換、可調整的軟裝,讓居家空間具備更長的設計壽命與更高的靈活性。
設計建議:在初期規劃階段,建議確定硬裝基調:地板選擇耐用且中性木色或灰磚、牆面用白或暖白色、天花板簡潔。這樣一來,未來想改軟裝風格(如從北歐變為工業/從日式變為美式休閒)就更容易,而不需重新翻裝。
軟裝設計的風格與場域應用
軟裝設計在不同風格、不同場域(客廳、臥室、小坪數、商用空間)皆有其操作技巧。下面分享幾種常見的做法。
不同居家風格的軟裝表現
-
北歐風:代表「少即是多」+自然材質+淺木色+白牆。軟裝上選用簡約線條家具,加上毛氈、淺灰抱枕、簡單幾何圖案。重點是明亮、通透。
-
日式侘寂(Wabi-Sabi):強調材質的質樸、時間的痕跡、不完美的美。選用原木、粗麻布、陶土色飾品,配上低矮家具與植栽,營造靜謐感。
-
工業風:裸露構件、金屬框架、深色調、混凝土或磚牆質感。軟裝上可用皮革沙發、黑鐵書架、大尺寸金屬吊燈,搭配深色布藝或暗色地毯。
-
美式休閒風:溫暖木色、大尺寸家具、舒適感強、社交場域明確。軟裝上可用厚織布沙發、抱枕堆疊、暖黃燈光、植物與書籍混搭。
-
混搭風:將兩種或更多風格融合,但必須強調「有主題、有重點、有節奏」才能避免雜亂。建議選定一個主風格,再從中加入另一個風格作為點綴。例如北歐主軸+工業配件,或日式侘寂主軸+現代金屬燈具。
設計提醒:選風格之前,先觀察屋主的習慣、生活節奏與空間條件,再決定最合適風格。圖片比對、情緒板(mood board)都是常用工具。
依場域差異設定軟裝重點
不同場域的軟裝設計重點如下:
-
客廳:作為家中核心空間,應兼顧聚會與休息。軟裝要聚焦於沙發佈局、焦點燈具(如吊燈或藝術燈)、視覺焦點牆(配畫或植栽)、以及布藝(抱枕、地毯)創造氛圍。
-
臥室:重在休息與私密感。軟裝可以從床頭延伸:質地好的床頭靠墊、窗簾不能太晃、燈光色溫要偏暖、地毯或床前踏墊提升觸感。
-
工作室/居家辦公區:因疫情與遠端工作興起,這類場域需求上升。重點在於:家具功能多元(書桌兼會議桌)、收納充裕、視覺干擾少、照明好。軟裝選配件時推薦簡約但具質感的書櫃、可移動隔屏、植栽也可幫助減輕壓力。
-
小坪數空間:空間有限,軟裝策略必須更加精細:模組家具、隱藏式收納、多用途傢具(例如沙發床、餐桌延伸)、色調盡量統一,避免視覺碎片。
-
商用空間:如咖啡廳、零售店、辦公空間,軟裝必須兼顧品牌形象、來客動線、耐用材質與更換成本。設計師會建議從品牌色、LOGO元素、體驗感出發,然後用軟裝傳達品牌故事。
實用技巧:家具比例、色彩搭配、材質統一、動線與收納整合
在執行軟裝時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家具比例:不要讓大型家具擠爆空間,也不要讓家具小到像玩具。沙發應該距離牆面、電視牆、窗戶留適度空間。
-
色彩搭配:建議採「60-30-10」法則:60%主色調(如牆面、主要家具)、30%配色(布藝、沙發椅、地毯)、10%點綴色(抱枕、藝術品、花藝)。
-
材質統一:雖然想混搭,但不要讓太多材質競爭。比如木+金屬+玻璃+麻布就已經四種。可以選擇兩種主材質+一種點綴材質。
-
動線設計:軟裝擺放需考慮人走動的軌跡,入口 → 座位區 →餐桌/電視區,要順暢無障礙。植栽、桌子、椅子都不能阻礙主要動線。
-
收納整合:布藝、家具、散件裝飾雖重要,但如果收納沒搞好,空間易亂糟。設計時常在沙發旁或餐桌下設計一兩個隱藏收納櫃、籃子、讓生活物件有「家」。
案例簡析:節省空間、提升質感的小妙招
舉一個設計常用場景:10 坪左右的小套房。案例設定如下:
-
地板選擇中性木色。
-
沙發採可延伸+收納底座設計。
-
餐桌選伸縮款,平時四人用、接待多人的時候拉開。
-
地毯+抱枕選淺米色+淺橄欖綠,點綴色用暖銅金燈具。
-
沙發旁放一株高而細的綠植(例如琴葉榕或虎皮蘭),讓視線往上擴展、視覺感覺空間更大。
-
窗邊設計一張小邊桌+懶人椅,創造「看書/喝咖啡」角落。
這樣的佈置不僅解決「小空間怎麼住得下」的問題,更在細節(材質、色彩、植栽)上讓空間質感提升。讓人走進來會覺得:雖然坪數不大,但「像個家」、「像個設計過的空間」。
常見錯誤與避坑指南:軟裝佈置實務建議
在項目執行實際情況中經常遇到以下幾個「踩雷點」。專業設計師會避免下列狀況發生。
風格混亂:無主題或拆風格混搭導致空間不協調
很多時候,屋主一開始起手很熱血,想「北歐+工業+日式+美式」都來一點,結果空間看起來像是「樣品屋拼圖」。專業設計原則是:先選定主風格,再從中適度裂變。無主題=失焦;拆風格混搭但缺節奏=亂感。設計師會建議:先做情緒板(mood board),把主風格/色彩/材質先定好,讓整體有一條脈絡。
色彩/家具尺寸不協調:怎麼判斷比例與色調是否合適
色彩若過多或未統一材質,容易視覺疲乏。家具尺寸若不配合空間,會造成「擁擠」或「空蕩」兩種反效果。比如:沙發離窗太近、另一邊空空,光線被遮、視野受限。或椅子過高,與餐桌高度不匹配。設計師會確保:進場前一定量尺寸、列出家具清單、在電腦或紙上模擬擺放,最後才確認與下單。
過度裝飾或忽略功能性:裝飾過多反而壓迫,缺功能又不實用
裝飾品很多時候是「好看的東西」,但如果忽略活動空間、照明、收納,那麼「好看」最終也可能成為「不舒服」。設計師建議:功能與氛圍必須並重。一個景觀牆如果佈置太滿、光線太弱、沙發太低,就可能成為「展覽空間」,而非「生活空間」。
預算與更新性忽略:軟裝設計也需考慮可變性與未來更新
雖然軟裝比硬裝便宜,但若一開始就把家具/布藝選得「太特定」或「太跟風」,未來想換風格、更新時反而成本高、搬動麻煩。設計師推薦:選擇可變家具(模組化、延伸款)、材質盡可能通用(中性色為主),預留「換季/換風格」預算。這樣您的軟裝才具有長期價值。
如何開始您的軟裝設計流程:工具、素材與佈置步驟
方法其實並不複雜,但條理必須清晰。以下是我們推薦的流程,建議您與設計師共同仔細討論,才能讓設計規劃真正符合您的需求。
初步定位:釐清風格、色彩、材質與生活習慣
在動工之前,先做一個「策略會議」,釐清三件事:
-
我/我們喜歡什麼風格?(北歐、日式、工業、美式、或混搭)
-
色彩偏好是什麼?有無不能接受的顏色?(例如:屋主討厭亮紅、偏好綠系)
-
我/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小孩、有寵物、居家辦公、常招待客人)
同時,設計師會建議做情緒板(mood board):蒐集 5-10 張你喜歡的圖片(可在 Pinterest/Instagram/設計網站下載),然後從中找共通點:材質、色彩、家具線條、燈具型式。這張情緒板將成為後續軟裝選品的指引。
-
實用工具/資源推薦:情緒板(Mood Board)、線上靈感平台、設計師協作
為了讓「輕裝修、重軟裝」的規劃更順暢,有效利用工具與靈感資源能大幅提升設計效率與溝通品質。以下是設計師與屋主常用的幾項實用方法與平台:
1. 情緒板(Mood Board)
情緒板是設計構思中最直觀的起點。可以使用實體拼貼(剪貼圖片、布料、木皮樣本等)或數位工具(如 Canva、Milanote、Morpholio Board)來整合靈感。
將 圖片、色彩樣本、材質質感與家具風格放在同一版面上,能快速釐清整體風格定位,幫助你與設計師在初期就達成共識。
小技巧: 為不同空間建立分區情緒板(例如客廳/臥室/工作區),更能看出整體配色與氛圍的統一性。
2. 線上靈感平台:找靈感、看趨勢、學搭配
設計靈感的收集不再侷限於雜誌,如今多數設計師與屋主都會利用以下平台:
-
Pinterest:搜尋關鍵字如「soft furnishing trends 2025」「interior color palette」即可獲得大量國際設計案例。
-
Houzz:專注居家設計實例,可依空間類型或風格(如北歐風、Japandi、現代自然)篩選。
-
Instagram / Behance:追蹤設計師帳號與品牌作品,掌握材質搭配與軟裝細節。
延伸應用: 建立自己的收藏分類,如「客廳軟裝靈感」、「植物擺設」、「小坪數佈置」等,能讓後續選品更具方向性。
3. 與設計師協作/視覺模擬工具
若要讓設計理念落實,視覺化溝通是關鍵。常用的 3D 建模與視覺模擬工具包含 SketchUp、Rhino、Revit、Lumion 等,能清楚呈現家具比例、空間動線與光線氛圍。
另外,若預算有限,也可使用 Roomstyler、Planner 5D 等免費線上擺設模擬工具。即便你不是專業設計師,只要事先準備好平面圖、比例尺與喜好參考圖,與設計師討論時就能更精準,節省修改時間與溝通成本。
軟裝設計的成功關鍵,在於「先想清楚,再動手搭配」。透過情緒板、靈感平台與協作工具的結合,你能在開始選購前就先看到成果雛形,降低錯誤決策風險,也讓設計過程變得更有樂趣、更具掌控感。
-
延伸推薦|一般屋主也能上手的入門工具與 App
如果您不是設計師,也能透過簡單的線上工具建立屬於自己的設計靈感庫。這些平台操作直覺、支援中文介面,特別適合想親自參與規劃、嘗試軟裝搭配的一般屋主:
-
Canva Moodboard:操作簡單的拖放介面,可快速建立風格拼貼。只要上傳喜歡的家具、色票、布料或植栽圖片,就能製作出完整的「情緒板」,幫助你確認風格方向。
-
Pinterest Collections:利用 Pinterest 的「收藏夾(Collections)」功能,將靈感圖片依照空間或主題分類,如「北歐風客廳」「自然植栽佈置」「2025 軟裝色彩」。長期蒐集後,就能形成你的專屬設計資料庫。
-
Planner 5D/Roomstyler 3D Room Planner:這兩款線上模擬平台,能讓使用者自行建立房間格局、擺放家具與燈具,甚至以 3D 模式預覽整體空間感。即使沒有設計背景,也能輕鬆操作,快速模擬軟裝效果。
建議先在這些平台上做「靈感實驗」,確認喜歡的配色、材質與風格,再交由設計師或品牌顧問細化落地方案。這樣不僅節省預算,也能讓家更貼近你的理想樣貌。
選品與佈局:家具選擇、燈具設計、布藝、裝飾配件、植栽搭配
在這一步,開始討論規劃以下配件:
-
家具:依據定位選大件(沙發、餐桌、床)先定款,再選配件(椅子、邊桌、收納櫃)作為搭配。
-
燈具:照明設計不可忽略,選擇與風格一致的吊燈+壁燈/檯燈,色溫要符合用途(如臥室建議暖白 2700-3000K)。
-
布藝:窗簾、地毯、靠墊、抱枕,以材質、色彩、圖案為考量。
-
裝飾配件與植栽:這部分是點綴與氣氛製造者。注意「少而精」原則。
-
佈局:設計師會先在圖紙/3D 模型上模擬家具擺放,再考慮動線、光線、視覺焦點。
小技巧:讓視覺焦點從入口進來後自然落在「沙發+藝術配件」或「綠植+書桌」上。這樣的視覺效果或氛圍創造都可以仔細地跟設計師討論,讓人一走進空間就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小坪數多功能空間佈置技巧:模組家具、多用途配置
對於小坪數/多用途空間,設計師有幾個技巧常用:
-
選擇模組化家具:如可伸縮餐桌、沙發兼臥床、可移動收納櫃。
-
視覺延伸:使用鏡子或玻璃家具讓視線延伸、減少壓迫感。
-
色彩統一但材質有變化:例如牆淺色、家具中性色,再用一兩個材質強烈點綴(例如橄欖綠椅子或金屬腳桌)。
-
動線簡化:機能區域清晰:入口→餐區/沙發區→睡眠區。避免家具阻擋動線。
-
收納隱藏化:床底/沙發底+隱藏櫃+墊子型收納箱,讓生活物件藏起來、視覺簡潔。
調整與更新:如何讓軟裝隨時間變化、保持新鮮感
軟裝設計的好處就這:未來若您心情變換、風格想改、生活模式改變,不用重新砸大錢改牆,可從以下兩方面操作:
-
換配件:抱枕、地毯、掛畫、窗簾這些最容易更新。
-
家具/燈具升級:定期每 3-5 年檢視大型家具或燈具是否需要替換或重新搭配。
設計建議:在初期就預留一筆「軟裝更新基金」,而不是以為軟裝一次做完就一勞永逸。這樣才能讓空間「活起來」、隨時間變化而保持生命力。
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設計師的視角來看「軟裝設計」,這不再是裝飾的附屬,而是空間策略的一環。2025 年的趨勢告訴我們:自然材質、模組化家具、色彩與材質新組合、植栽/自然元素、以及「輕裝修、重軟裝」策略,是值得優先採用的方向。懂得操作風格與場域、避開常見的錯誤、並按部就班進行流程(定位→選品→佈局→更新),您就能打造一個既有設計感、又貼近生活、而且能隨時更新的空間。
設計不只是「選漂亮傢俱」;它是讓空間符合生活、讓人感覺自在、讓時間過得好的一門學問。當你站在門口那刻,第一秒「嗯,這裡舒服」的直覺,其背後往往就藏著軟裝設計師的用心。
常見問題 FAQ
Q1:軟裝與硬裝的比例應該如何分配?
沒有絕對的比例,但可作為參考方向:硬裝約佔 30–40%,軟裝預留 60–70% 預算。
硬裝(例如地板、牆面、櫥櫃)重在結構與耐用性,建議保持中性基調、降低日後更動成本。軟裝(家具、布藝、燈具、植栽等)則能靈活調整風格與氛圍,是居家設計的「變化主角」。
這樣分配能在控制整體預算的同時,讓空間更具延展性與更新彈性。
Q2:我只有小坪數(例如 8 坪或 10 坪),軟裝要注意什麼?
重點在「模組化/多功能」、「色彩統一」、「動線簡化」、「隱藏收納」這幾大方向。避免家具太大、色彩太多、材質拼太散。選家具前務必量尺寸、模擬擺放。
Q3:我想讓空間看起來更「高級」,軟裝上該從哪裡下手?
高級感往往來自「材質質感+燈光+細節」。建議選擇有質感的布藝(如亞麻、混紡毛織)、暖金屬或銅金細節的燈具、低飽和度但質感好的色彩(如霧橄欖、深陶紅、暖灰),植栽與藝術配件也不要忽略。平方米少時,少比多更能彰顯質感。
Q4:我未來可能換風格/租屋,怎麼讓軟裝具有彈性?
選擇模組家具、避免太定制化的固定櫃體、保持家具主要為中性色、配件用點綴色。未來想搬家、換風格、或出租時,就可以簡單換抱枕、地毯、窗簾,而不必重新整裝。
Q5:軟裝設計大約需要多少預算?
軟裝預算會依空間坪數、風格定位與選材品質而異。一般建議整體裝修預算中至少預留 20–30% 給軟裝配置,包括家具、布藝、燈具、植栽與裝飾品。
若選擇模組化家具或高質感布料,雖然初期投入略高,但更新靈活、耐用度佳,長期下來反而更省。關鍵在於「選對材質與搭配」,比單純堆疊大量裝飾更能凸顯品味與整體感。
